章太炎
人物简介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原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学者,被誉为“国学大师”。他既是反清革命的重要领袖,又是清末民初学术界的代表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字学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
幼年受传统儒学教育,师从俞樾(清末朴学大师),精通经史子集。
1895年甲午战争后,受民族危机刺激,转向维新变法,参与“强学会”。
革命活动
1900年后与康梁维新派决裂,投身反清革命,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主张暴力推翻清廷。
1903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在狱中研习佛学,出狱后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主编《民报》。
辛亥革命后,一度支持孙中山,后因政见分歧退出政治中心。
晚年学术
晚年专注于讲学与著述,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苏州国学讲习会,培养了大量国学人才。
1936年病逝于苏州,享年67岁。
思想与学术成就
革命思想
提出“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主张,强调革命是“启迪民智”的必要手段。
批判保皇派,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学术贡献
经学:继承乾嘉学派,以考据见长,著有《春秋左传读》《国故论衡》。
文字学:研究《说文解字》,推动古文字学发展,影响黄侃、鲁迅等弟子。
佛学:推崇唯识宗,试图以佛学哲学构建革命理论。
文化观
主张“国粹保存”,但反对盲目守旧,提倡“用国粹激励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主要著作
《訄书》(后修订为《检论》):政治与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国故论衡》:系统阐述其学术观点。
《新方言》:研究方言与古汉语关系的著作。
《章氏丛书》:汇集其毕生重要著述。
历史评价
革命先驱:孙中山称其为“革命先觉”,鲁迅赞誉其“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学术地位:被誉为“国学泰斗”,开创“章黄学派”(与弟子黄侃并称)。
争议:性格刚烈,言论激进,晚年对国民政府多有批评,被部分人视为“顽固保守”。
轶事与影响
“疯子”绰号:因激烈反清言行被时人称为“章疯子”,他笑称“疯是醒者之言”。
教学风格:讲课不拘一格,学生包括鲁迅、钱玄同、周作人等,深刻影响新文化运动。
社会影响:其民族主义思想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学术研究至今仍被学界重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