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伦
概念概述

三纲五伦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起源于先秦儒学,经汉代董仲舒等思想家系统化,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
三纲:强调社会关系中主从秩序的三大原则。
五伦:指五种基本人际关系及其道德准则。
二者共同构成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对古代政治、家庭及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三纲的内涵
三纲源于《白虎通义》,具体内容为:
君为臣纲
君主是臣子的表率,臣子需忠诚服从,维护君主权威。
父为子纲
父亲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应孝顺父母,遵守家庭秩序。
夫为妻纲
丈夫是妻子的主导,妻子需顺从丈夫,保持家庭和谐。
争议点:三纲被近代批判为强化等级压迫,但亦有学者认为其初衷是强调责任而非单向服从。
五伦的内容
五伦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滕文公上》),包括:
父子有亲:父子间应慈爱孝顺。
君臣有义:君臣间以道义相待,而非盲目效忠。
夫妇有别:夫妻分工协作,互敬互爱。
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兄弟和睦。
朋友有信:朋友交往以诚信为本。
特点:五伦注重双向义务,比三纲更强调平等互动。
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孔子、孟子提出伦理思想雏形。
汉代:董仲舒将三纲(君、父、夫)与阴阳学说结合,赋予其天道合法性。
宋明理学:朱熹等进一步强化三纲的绝对性,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批判三纲为“封建糟粕”,但五伦的合理部分仍被保留。
现代评价
消极影响
三纲被指压制个性,尤其束缚女性和下级权利。
积极意义
五伦中的家庭和睦、诚信交友等观念仍有现实价值。
文化反思:当代学者主张批判继承,剥离等级色彩,弘扬双向责任与和谐关系。
相关概念辨析
三纲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是普遍道德准则,与五伦侧重人际关系不同。
三从四德:女性专属规范,与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关联密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纲五常”条目、《白虎通义》、《孟子》等。
(注:部分内容根据学术观点综合整理,可能存在表述差异。)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三坟五典 下一篇 三通(管件、管道连接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