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员外

目录

词源与基本含义

员外员外

“员外”原为古代官职名称,字面意为“编制之外的官员”。

  • “员”指官员的定额编制,“外”即定额之外。

  • 最初指正员官职以外设置的副职或候补官员,后演变为对富绅的尊称。


历史演变

  1. 官职时期(魏晋至唐宋)

    • 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如“员外散骑侍郎”等,属闲散官职,无实权。

    • 唐代为正式编制外设置的副职,如“员外郎”,隶属六部,地位低于郎中。

    • 宋代沿袭唐制,但逐渐成为虚衔,可通过捐纳获得。

  2. 民间泛称(明清以后)

    • 明清时期,“员外”演变为对地方豪绅、富商的尊称,与官职脱钩。

    • 常见于小说戏曲(如《水浒传》中的“卢员外”),象征财富与社会地位。


职能与地位

  1. 作为官职时

    • 协助主官处理事务,多为闲职或荣誉衔。

    • 宋代后可通过捐钱获得,成为身份象征。

  2. 作为民间称号时

    • 指未任官但拥有田产、影响力的地主或商人。

    • 常参与地方事务,如赈灾、修路等,兼具社会威望与经济实力。


文化形象

  1. 文学作品中

    • 多为富裕、乐善好施的形象,如《醒世恒言》中的“施员外”。

    • 也偶有为富不仁的反面角色,反映社会对地主阶级的复杂态度。

  2. 现代用法

    • 词语“员外”已淡出日常使用,仅存于历史语境或戏谑称呼(如调侃他人为“富贵员外”)。


相关制度

  • 捐官制度:明清时期可通过捐纳钱财获得“员外郎”虚衔,称为“捐员外”。

  • 科举补充:部分员外职位用于安置科举落第或待选的士人。


延伸知识

  • “员外”与“地主”区别:员外更强调社会地位(可能无官职),地主侧重土地所有权。

  • 国际对比:类似欧洲的“乡绅”(Gentry)阶层,兼具财富与地方影响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吴郭鱼    下一篇 味噌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