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郭鱼
名称与分类

学名:吴郭鱼并非单一物种,而是罗非鱼(Tilapia)的俗称,属于丽鱼科(Cichlidae)。
别名:非洲鲫鱼、南洋鲫、福寿鱼(不同地区或杂交品种的称呼)。
命名由来:名称源于1946年由吴振辉、郭启彰两位台湾学者从新加坡引入,取两人姓氏合称“吴郭鱼”。
形态特征
外形:体侧扁,形似鲫鱼,成体长约15-30厘米,部分品种可达50厘米以上。
颜色:多为灰褐色或银灰色,部分人工培育品种呈红色、金色(如“红罗非”)。
特殊结构:背鳍硬棘发达,尾鳍平截或圆弧形,侧线分上下两段。
分布与习性
原产地:非洲淡水流域(尼罗河、刚果河等),后广泛引入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栖息环境:适应力强,可在淡水、半咸水中生存,耐低氧,最适水温20-35℃。
食性:杂食性,以藻类、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
繁殖特点
性成熟早:通常3-6个月即可繁殖,每年可产卵多次。
口孵行为:雌鱼将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保护幼鱼至能独立活动(约1-2周)。
高繁殖力:单次产卵量数百至上千粒,但成活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经济价值与养殖
全球养殖:世界第二大淡水养殖鱼类(仅次于鲤鱼),中国、东南亚、美洲为主要产区。
优势: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病力强,适合集约化养殖。
杂交品种:如“奥尼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具有更高经济价值。
食用与文化
肉质特点:白嫩少刺,蛋白质含量高,但土腥味较重(与水质相关)。
烹饪方式:清蒸、红烧、烤制或加工成鱼片、鱼丸。
文化意义:在台湾等地被视为吉祥物(“福寿鱼”象征长寿),部分宗教仪式中用作祭品。
生态争议
入侵风险:因适应力强,在非原产地可能挤占本土鱼种生存空间(如中国南方部分水域)。
防治措施:控制养殖逃逸、推广单性养殖(如全雄鱼苗)以减少野外繁殖。
延伸知识
与鲫鱼区别:吴郭鱼背鳍更长,尾鳍形状不同,且为热带鱼(鲫鱼耐寒性更强)。
观赏品种:如“蓝罗非鱼”因色彩艳丽被水族爱好者饲养。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下一篇 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