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郭沫若

目录

人物简介

郭沫若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也是甲骨学“四堂”之一(号“鼎堂”),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


生平经历

  1. 早年求学

    • 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幼年受传统私塾教育。

    •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

  2. 文学革命与创造社

    •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建“创造社”,提倡新文学运动。

    • 出版中国新诗里程碑式诗集《女神》(1921年),开创浪漫主义诗风。

  3. 革命与流亡

    •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 1927年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背叛革命,后被迫流亡日本十年(1928-1937)。

  4. 抗战与建国后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组织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屈原》等历史剧。

    • 1949年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主持科技与文化工作。


主要成就

  1. 文学创作

    • 诗歌:《女神》《星空》等,开创中国自由体新诗先河。

    • 戏剧:《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历史剧,借古喻今宣扬爱国精神。

    • 散文与自传:《少年时代》《洪波曲》等。

  2. 历史与考古研究

    • 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等。

    • 参与甲骨文、金文研究,推动甲骨学成为独立学科。

  3. 翻译与学术

    • 翻译歌德《浮士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外国名著。

    • 主编《中国史稿》《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学术工程。


社会活动与争议

  1. 政治角色

    •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参与新中国文化建设。

    •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后复出并支持毛泽东政策,晚年作品如《李白与杜甫》被指带有时代局限性。

  2. 争议评价

    • 学术成就广受认可,但部分政治立场和言行(如“挖定陵”倡议、对历史人物评价)引发后世争议。


家庭与纪念

  • 家庭成员:首任妻子张琼华(包办婚姻),后与日本妻子佐藤富子(郭安娜)生育五子女,第三任妻子于立群。

  • 纪念设施: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建有“郭沫若纪念馆”。

  • 奖项荣誉: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代表作品选录

  • 诗歌:《凤凰涅槃》《天狗》

  • 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 学术著作:《卜辞通纂》《十批判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