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
定义与概述

小灵通(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是一种基于无线市话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现中国联通)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推广。其特点是资费低廉,主要依托固定电话网络,属于“有限移动”的通信方式,被称为“固话的延伸”。
技术原理
技术基础:
采用微蜂窝技术,通过基站覆盖小范围区域(半径约100-500米),需密集部署基站。
工作频段为1900-1920 MHz,支持低速数据传输(早期速率约64kbps)。
与手机的区别:
依赖固网交换机,通话质量受基站密度影响较大,高速移动时易掉线。
发展历史
引入中国:
1998年首次在浙江余杭试点,2000年后全国推广。
2006年用户数达峰值9341万,成为低资费通信的代名词。
退出市场:
因3G/4G技术普及和政策调整(2009年工信部要求小灵通频段让位给TD-SCDMA),2014年底全面退网。
优缺点分析
优点:
资费低廉:接听免费,通话费约为手机的一半。
辐射低:功率仅为手机的1/10。
缺点:信号覆盖差:基站少导致盲区多,室内信号弱。
功能单一:后期无法支持移动互联网需求。
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
经济影响:
推动低收入群体和老年人使用移动通信,降低通信门槛。
文化符号:
出现在影视作品(如电视剧《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成为2000年代初的标志性产品。
相关争议
政策风险:
早期被认定为“固话延伸”,规避了移动业务牌照限制,后期被要求清退。
用户权益:
退网时引发部分用户索赔,运营商通过补贴转网方案缓解矛盾。
现状与遗产
技术遗产:PHS技术在日本等国家仍用于物联网等场景。
怀旧价值:部分收藏者保留小灵通终端作为时代纪念。
如需更详细的技术参数或历史事件,可进一步查阅通信专业资料或政策文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寻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