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冯友兰

目录

人物简介

冯友兰冯友兰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体系融合中西哲学,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生平经历

  1. 早年求学

    • 1915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胡适、梁漱溟等。

    • 1919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

  2. 学术与教学生涯

    • 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后任文学院院长。

    • 抗战期间随校南迁,参与组建西南联大,任哲学系教授。

    • 1952年后调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退休。

  3. 晚年与逝世

    • 晚年专注于修订《中国哲学史新编》。

    • 199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


主要学术贡献

  1. 中国哲学史研究

    • 所著《中国哲学史》(1930年代)是中国首部系统梳理传统哲学的现代著作,奠定了学科框架。

    • 提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的分期法,影响深远。

  2. “新理学”哲学体系

    • 融合程朱理学与西方逻辑分析方法,构建“新理学”体系,主张“理在事先”。

    • 代表著作《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

  3. 中西哲学比较

    • 强调以西方哲学方法阐释中国思想,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型。


代表著作

  • 《中国哲学史》(上、下册)

  • 《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后译回中文,国际影响广泛)

  • 《中国哲学史新编》(晚年修订,七册)

  • “贞元六书”(抗战时期创作,系统阐述新理学)


思想与影响

  1. 哲学观

    • 提出“人生四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 历史地位

    • 与熊十力、金岳霖并称“现代中国哲学三大家”。

    • 其著作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文献。

  3. 争议与评价

    • 学术成就备受推崇,但晚年因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立场引发争议。

    • 国际汉学界普遍认可其学术贡献,如李约瑟称其著作“权威性无可替代”。


家庭与后世纪念

  • 家庭:女儿宗璞(著名作家,代表作《野葫芦引》)。

  • 纪念

    • 河南唐河建有“冯友兰纪念馆”。

    • 清华大学设立“冯友兰学术讲座”以纪念其学术贡献。


名言选录

  •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境界。”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傅斯年    下一篇 刘师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