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基本信息

姓名:傅斯年
字号:字孟真
生卒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
籍贯:山东聊城
身份:历史学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生平经历
比较语言学等。1926年回国,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4. 学术与政治生涯
192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任所长至逝世。
抗战期间组织文物西迁,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1949年随史语所迁往台湾,任台湾大学校长(1949-1950)。
学术贡献
1.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奠基提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治学理念,强调实证研究。
领导安阳殷墟发掘(1928-1937),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
教育与社会影响
1. 教育理念主张“学术独立”,强调大学应脱离政治干预。
在台湾大学推行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 社会活动
抗战期间公开抨击孔祥熙、宋子文等官僚腐败,被誉为“傅大炮”。
1945年以专家身份赴延安考察,与毛泽东长谈。
提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治学理念,强调实证研究。
领导安阳殷墟发掘(1928-1937),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
主张“学术独立”,强调大学应脱离政治干预。
在台湾大学推行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 社会活动
抗战期间公开抨击孔祥熙、宋子文等官僚腐败,被誉为“傅大炮”。
1945年以专家身份赴延安考察,与毛泽东长谈。
人物评价
胡适称其为“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陈寅恪评价其学问“博大精深”。
学界公认其为20世纪中国实证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纪念与遗产
台湾大学设有“傅钟”(纪念钟),每节上下课敲响21响,象征其“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用于沉思”的名言。
山东聊城建有傅斯年陈列馆。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