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分桃

目录

词条概述

分桃分桃

分桃,又称“余桃”“啖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源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灵公与其宠臣弥子瑕之间的故事。该典故后成为同性恋文化的隐喻之一,与“龙阳”“断袖”并称,象征男性间的亲密关系。


典故出处

  1. 原始记载
    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说难》:

    • 弥子瑕受宠于卫灵公,曾将吃剩的桃子递给卫灵公,卫灵公非但不怒,反而称赞其“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 后弥子瑕失宠,同一行为被指责为“矫驾君车”“啖我以余桃”,成为其罪状。

  2. 其他文献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间接提及韩非借该典故讽喻君臣关系。

    • 汉代以后,“分桃”逐渐演变为固定意象,多见于诗词歌赋。


文化寓意

  1. 政治隐喻

    • 韩非子用以说明“色衰爱弛”的君臣关系,揭示统治者喜怒无常的本质。

  2. 同性恋符号

    • 与“龙阳之癖”“断袖之癖”并列,成为古代男风文化的代称。

    • 后世文学中(如《红楼梦》),常以“分桃”暗示男性情谊。

  3. 人性批判

    • 反映权力对人际关系的扭曲,体现宠辱无常的悲剧性。


相关典故对比

典故时代人物核心事件
分桃春秋卫灵公、弥子瑕共食一桃
龙阳战国魏王、龙阳君钓鱼泣鱼
断袖汉代汉哀帝、董贤割袖起身

后世影响

  1. 文学创作

    • 李商隐《有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化用分桃意象。

    • 清代小说《品花宝鉴》以分桃暗喻士人与优伶的关系。

  2. 社会观念

    • 古代对男风相对宽容,但明清后逐渐转为隐秘话题。

    • 现代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性别文化的重要案例。


争议与辨析

  1. 史实性讨论

    • 部分学者认为故事可能为韩非子虚构,用以论证法家思想。

  2. 道德评价

    • 儒家文化中,分桃常被贬为“嬖幸之祸”,警示君王远离佞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内家拳法    下一篇 分道扬镳(汉语成语)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