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c小调第五交响曲

目录

作品基本信息

c小调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
  • 中文名:c小调第五交响曲

  • 外文名: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 别称命运交响曲(因第一乐章主题动机被称为“命运敲门声”)

  • 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创作时间:1804–1808年(贝多芬中期代表作)

  • 首演时间:1808年12月22日(维也纳剧院)

  • 作品编号:Op. 67

  • 调性:c小调(终乐章转为C大调)


创作背景

  1. 个人境遇

    • 贝多芬当时已饱受耳疾恶化的折磨,几乎完全失聪,作品反映了他与命运的激烈抗争。

    • 笔记中曾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I shall seize fate by the throat")。

  2. 时代背景

    • 创作于拿破仑战争期间,社会动荡,作品隐含对自由与英雄主义的追求。

  3. 音乐风格

    • 属于贝多芬“英雄时期”的巅峰之作,突破古典交响曲形式,强化戏剧性与情感表达。


乐章结构与音乐分析

全曲共四个乐章,遵循古典交响曲框架但充满创新:

  1.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 主题动机:著名的“三短一长”节奏型(“哒哒哒—咚”),象征命运敲门。

    • 调性:c小调,充满紧张感和斗争性。

    • 结构:奏鸣曲式,冲突激烈,尾声仍以命运主题主导。

  2.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 主题:双主题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如颂歌,第二主题带有进行曲风格。

    • 调性:降A大调,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展现沉思与希望。

  3. 第三乐章:谐谑曲(Scherzo. Allegro)

    • 特点:阴郁的c小调,中段出现激昂的C大调三重奏(预示终乐章胜利)。

    • 结构:三段式,直接不间断过渡到第四乐章。

  4. 第四乐章:快板(Allegro)

    • 调性:转为辉煌的C大调,象征光明战胜黑暗。

    • 乐器:加入长号、短笛和低音管,增强庆典般的壮丽感。

    • 主题:胜利颂歌,全曲在凯旋般的狂欢中结束。


艺术特色与创新

  1. 动机贯穿手法

    • “命运动机”在全曲中变形出现,统一作品逻辑。

  2. 情感叙事性

    • 从c小调的压抑到C大调的解放,完成“黑暗到光明”的史诗性叙事。

  3. 结构突破

    • 第三、四乐章连续演奏,增强戏剧张力;终乐章篇幅扩大,成为全曲高潮。


历史评价与影响

  1. 首演反响

    • 因乐队排练不足,首演效果不佳,但很快被公认为杰作。

  2. 后世地位

    • 被誉为“交响曲之王冠”,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如勃拉姆斯、马勒)。

  3. 文化符号

    • “命运动机”被广泛引用于影视、文学,成为人类抗争精神的象征。


著名录音与演绎

  • 富特文格勒(1947年柏林爱乐版,战后的深刻诠释)

  • 卡拉扬(1963年柏林爱乐版,音响效果极致)

  • 小克莱伯(1974年维也纳爱乐版,动态对比强烈)


冷知识

  • 贝多芬曾考虑将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后因后者称帝而作罢。

  • 二战期间,盟军使用“V”(胜利)的摩尔斯电码(···—)与“命运动机”节奏一致,成为反法西斯象征。


如需进一步扩展某部分内容(如乐谱分析、具体版本对比等),可补充说明!

《结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齐人之福    下一篇 ro(反渗透技术)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