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人物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其诗因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创作了约1500首诗歌,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生平经历
早年游历(712-746年)
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市),出身官僚家庭。
青年时期漫游吴越、齐赵,结识李白、高适等诗人。
困守长安(746-755年)
科举落第,献赋谋官,仅得小职,目睹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755-759年)
经历战乱,被俘后逃至凤翔投奔肃宗,任左拾遗(故称“杜拾遗”)。
因直言被贬,弃官漂泊至成都。
西南漂泊(760-770年)
在成都筑草堂(今杜甫草堂),后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
晚年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舟中,享年59岁。
诗歌成就
现实主义风格
题材广泛:记录战乱(如《石壕吏》)、民生疾苦(如《卖炭翁》)、个人际遇(如《登高》)。
语言凝练,善用白描,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体兼备
五言、七言律诗成就极高(如《秋兴八首》),古体诗(如《兵车行》)亦为典范。
思想内涵
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者。
历史地位与影响
“诗圣”之称:明代起被尊为诗坛圣哲,诗歌成为后世典范。
国际影响:作品译介至日、韩、欧美,与但丁、莎士比亚并列世界文化名人。
后世评价: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代表作品选录
类别 | 作品名称 | 名句举例 |
---|---|---|
叙事诗 | 《石壕吏》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抒情诗 | 《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哲理诗 | 《望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律诗 | 《登高》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相关遗迹与纪念
成都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最大杜甫纪念地。
巩义杜甫墓: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江阁:位于湖南长沙,纪念其晚年漂泊经历。
家庭成员
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妻子:杨氏,育有二子(宗文、宗武)一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普吉岛(泰国岛屿) 下一篇 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