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民族概况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138万(2021年数据),居全国少数民族第三位。回族通用汉语和汉字,民族文化兼具伊斯兰特色与中华传统。主要聚居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另在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云南等省区有较大规模聚居。
历史起源
形成背景
回族族源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以来阿拉伯、波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华定居,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长期融合形成。
元代时,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随蒙古军队东迁,形成“回回人”群体,明代后期逐渐形成统一民族。
名称演变
“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元代成为对中亚穆斯林的泛称,清代正式定名为“回族”。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教法上遵循哈乃斐学派。
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为清真寺,宗教节日包括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习俗影响
饮食严格遵循清真规定,禁食猪肉、血液等;
丧葬实行土葬、速葬、薄葬,不用棺木。
语言文化
语言
通用汉语,保留少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如“朵斯提”意为朋友)。
部分地区使用“小儿锦”(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
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丰富,如《回回原来》等传说;
传统艺术包括“花儿”民歌、武术(如查拳)、砖雕等。
风俗习惯
服饰
传统男性戴白色无檐小帽(“礼拜帽”),女性戴盖头;
现代日常服饰与汉族相近,宗教场合保留民族特色。
饮食
以清真饮食为特色,代表性美食有羊肉泡馍、油香、馓子、手抓羊肉等。
婚姻家庭
婚礼需请阿訇证婚,仪式中念“尼卡哈”(证婚词);
家庭观念强调团结,重视亲属网络。
经济生活
历史上回族以经商闻名,擅长皮毛加工、珠宝贸易、餐饮业等。现代回族广泛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宁夏等地依托黄河灌溉发展农业,城镇中清真食品产业突出。
重要节日
开斋节(肉孜节):伊斯兰教历10月1日,庆祝斋月结束;
古尔邦节(宰牲节):教历12月10日,纪念先知易卜拉欣的忠诚;
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诞辰。
著名人物与贡献
历史人物:航海家郑和、元代天文学家扎马鲁丁;
现代贡献: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涌现大量人才,如数学家张广厚、作家张承志等。
分布特点
回族呈“大分散、小集中”分布格局,全国98%的县级行政区有回族居住,形成“围寺而居”的社区传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