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岷山山脉南段,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53′—33°20′,东经103°27′—104°26′之间。
面积与海拔:
保护区总面积约720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面积约643平方公里。海拔范围在2000米至4500米之间,沟谷纵深,地势起伏显著。
名称由来:
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
自然特征
地质地貌:
九寨沟属喀斯特地貌,发育于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中。因冰川、地震、岩溶等作用,形成梯级湖泊(海子)、瀑布群、钙华滩流等独特景观。
水文特色:
湖泊(海子):108个高山湖泊,代表湖泊包括五花海、长海、犀牛海等,因湖水富含碳酸钙和矿物,呈现蓝绿、翠绿等多彩色泽。
瀑布群:诺日朗瀑布(中国最宽钙华瀑布)、珍珠滩瀑布等,水量充沛,四季景致各异。
钙华滩流:以珍珠滩、盆景滩为代表,由水流沉积钙华形成的梯状滩地。
气候:
属高原湿润气候,年均温7.8℃,年降水量约600mm,夏季凉爽,冬季积雪期长。
生物多样性
植物资源:
森林覆盖率超80%,垂直带谱明显,分布针叶林、阔叶林及高山灌丛。
特有植物:四川红杉、岷江冷杉等,秋季彩林景观闻名。
动物资源:
国家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九寨沟是重要栖息地)、金丝猴、羚牛、绿尾虹雉等。
其他物种:林麝、斑羚等哺乳动物及多种高山鸟类。
保护历史与地位
建立时间:
1978年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纳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保护价值:
全球罕见的喀斯特高山湖泊系统,被誉为“童话世界”。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关键栖息地。
主要景点
五花海:因湖底沉积物和藻类分布,湖水呈现多色斑驳。
诺日朗瀑布:宽270米,冬季形成冰瀑奇观。
长海:九寨沟最大湖泊,海拔3060米,冬季冰封。
树正群海:由19个梯级湖泊组成,与藏寨相映成趣。
旅游与保护
旅游开发:
开放区域:目前开放沟口至长海、原始森林等主要景点,实行限流措施。
最佳季节:秋季(9—10月)彩林与湖水相映,冬季(11—3月)雪景静谧。
保护措施:
2017年地震后实施生态修复,限制人工设施建设。
实行“限量、预约、错峰”游览政策,减少人为干扰。
相关荣誉
中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7年)。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 下一篇 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