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顾颉刚

目录

人物简介

顾颉刚顾颉刚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他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颠覆传统史学体系,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经历

  1. 早年求学

    • 1893年生于苏州书香世家,幼年受传统经学教育。

    •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师从胡适、钱玄同等,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2. 学术生涯

    • 1920年代提出“古史辨”理论,引发学界大讨论。

    • 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创办《禹贡》杂志推动历史地理研究。

    • 195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3. 晚年与逝世

    • 文革期间遭受批判,1970年代恢复学术工作。

    • 198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主要学术贡献

  1. “古史辨”学派与疑古思想

    • 提出“层累说”,认为中国古史是后人层层叠加建构的结果(如“三皇五帝”体系)。

    • 主编《古史辨》七册,汇集考据论文,动摇传统古史观念。

  2. 民俗学与民间文化研究

    • 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故事,强调民俗对历史研究的补充作用。

    • 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等,开创故事演变分析法。

  3. 历史地理学奠基

    • 创办《禹贡》半月刊,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建设。

    • 组织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

  4. 古籍整理与考据

    • 校点《尚书》《左传》等典籍,注重辨伪与文本批判。


代表著作

  • 《古史辨》(主编)

  • 《汉代学术史略》

  • 《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 《孟姜女故事研究》

  • 《史林杂识》


学术影响与评价

  1. 积极影响

    • 打破传统史学迷信,推动现代实证史学发展。

    • 启发后续学者如钱穆、杨宽等对古史的重新审视。

  2. 争议与批评

    • 部分观点被指“过度疑古”,忽视考古证据(如后来甲骨文、青铜器研究对商史的证实)。

  3. 历史地位

    • 与王国维、陈寅恪并称20世纪中国史学三大家。


轶事与纪念

  1. 与鲁迅的论战:因《古史辨》观点被鲁迅批评为“禹是一条虫”(实际为顾颉刚引用他人假说)。

  2. 纪念活动:苏州建有顾颉刚纪念馆,其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综合了百度百科及相关学术资料,部分表述已简化以适应百科体例。如需更详细学术分析,建议查阅原始文献或专著。

《结尾》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陈梦家    下一篇 马一浮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