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目录

人物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导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是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政治改革运动。

生平经历

  1. 早年求学与仕途起步

    • 王安石自幼聪颖,博览群书,22岁(1042年)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推行水利、青苗法等改革试验,政绩显著。

    • 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但未被采纳。

  2. 拜相与变法(1069—1076年)

    • 宋神宗即位后,锐意改革,于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全面推行新法。

    • 变法内容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旨在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如司马光、苏轼)激烈反对。

  3. 晚年退隐与逝世

    • 因变法阻力过大,王安石两度罢相(1074年、1076年),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潜心著述。

    • 1085年宋神宗去世,保守派掌权,新法被废。次年,王安石忧病而终,享年66岁。

主要政绩与变法内容

  1. 经济改革

    • 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抑制高利贷盘剥。

    • 免役法:以钱代役,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 市易法:政府调控市场物价,限制商人垄断。

  2. 军事改革

    • 保甲法:建立民兵组织,增强地方防御。

    • 将兵法:改革军队编制,提高战斗力。

  3. 教育与科举改革

    • 废除诗赋取士,改考经义策论,注重实用人才选拔。

    • 设立“三舍法”,改革太学制度。

文学成就

  1. 散文

    •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2. 诗歌

    • 早期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如《河北民》),晚年转向山水田园,风格深沉隽永,名篇有《泊船瓜洲》《梅花》等。

  3. 词作

    • 虽存世不多,但《桂枝香·金陵怀古》被誉为咏史绝唱。

历史评价

  1. 正面评价

    • 梁启超称其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列宁赞誉其改革为“11世纪的伟大改革”。

    • 变法增强了北宋国力,部分措施被后世沿用。

  2. 争议与批评

    • 保守派指责变法“急功近利”,加剧社会矛盾。

    • 部分新法执行中出现官吏腐败、百姓负担加重等问题。

家族与后世纪念

  • 家族:子王雱为变法重要助手,弟王安国、王安礼均为北宋名臣。

  • 纪念:江西抚州有王安石纪念馆,南京半山园为其晚年故居。

代表著作

  • 《临川先生文集》

  • 《周官新义》(变法理论依据)

  • 《字说》(文字学著作,已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