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坟五典
概念定义

三坟五典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典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为“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后世将其视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献总称,但原书早已失传,内容不可考。
三坟:相传为伏羲、神农、黄帝(三皇)之书,“坟”意为“大道”,记载帝王治国之道。
五典:相传为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书,“典”意为“常法”,记录伦理教化之规。
历史记载与文献溯源
《左传》:首次提及三坟五典,但未详述内容。
汉代孔安国《尚书序》:称三坟为“言大道”,五典为“言常道”,并认为《尚书》部分篇章源自这些典籍。
伪《古文尚书》:托名孔安国作序,进一步附会三坟五典与《尚书》的关系,但学界普遍认为系后人伪作。
争议:现代学者多认为三坟五典可能为周代史官整理的先代传说,或战国时人托古虚构。
内容推测与后世演绎
因原书失传,内容多为后人推测:
三坟:
伏羲氏《连山易》(一说为占卜术)。
神农氏《归藏易》(农业与医药知识)。
黄帝《乾坤易》(天文历法、治国方略)。
五典:
记载五帝时期的政典、礼仪、道德规范,如《尧典》《舜典》(现存《尚书》篇目可能受其影响)。
注:以上内容多出自宋明时期伪书《三坟书》(已证伪),仅供参考。
文化意义与影响
象征意义:代表华夏文明源头,体现古人对“圣王治世”的推崇。
文献学价值:虽真实性存疑,但反映了先秦至汉代对上古历史的追溯与建构。
后世引用:常与“八索九丘”并称,泛指失传的古籍(如《汉书·艺文志》)。
相关争议与学术观点
真伪之争:
传统经学认为三坟五典确为上古文献。
现代考据学派认为系战国秦汉间人伪托,无实物证据。
考古发现:
甲骨文、金文中未发现直接关联记载。
部分学者将《清华简》《上博简》等战国竹简内容与之类比,但无定论。
延伸知识
八索九丘:常与三坟五典并称,传说为古代地理、占卜书,同样失传。
《三坟书》:北宋毛渐伪作的仿古文献,内容杂糅易学与道家思想,非原始三坟。
结语
“三坟五典”作为文化符号,承载了古人对文明起源的想象,虽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其在文献史和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深远。研究需结合考古成果与严谨考据,避免附会。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 下一篇 三纲五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