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
人物简介

徐复观(1903年-1982年),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唐君毅、牟宗三并称“新儒家三大师”。他致力于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学术,尤其在儒学现代化和批判传统文化弊端方面有深远影响。
生平经历
早年求学(1903-1928)
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
1923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明治大学经济系,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政与思想转变(1928-1949)
回国后曾从军、从政,担任国民党军政职务。
1943年结识熊十力,受其影响转向儒学研究,成为其重要弟子。
学术生涯(1949-1982)
1949年赴台湾,任教于台中省立农学院(后中兴大学)、东海大学等校。
创办《民主评论》杂志,推动新儒学思想传播。
晚年移居香港,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82年病逝于香港。
学术思想与贡献
新儒学代表人物
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西方民主、科学精神,推动儒学现代化。
强调“心的文化”,认为儒家“仁”的思想是解决现代危机的核心。
中国思想史研究
代表作《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艺术精神》等,系统梳理中国思想脉络。
批判专制政治对儒家思想的扭曲,倡导回归先秦儒家的民主精神。
文化批判
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弊端,提出“忧患意识”概念,认为知识分子应承担社会责任。
反对全盘西化,主张中西文化互补。
主要著作
思想史类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两汉思想史》(三卷)
《中国思想史论集》
文化与社会批判
《中国艺术精神》
《学术与政治之间》
自传与杂文
《徐复观文录》
《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
历史评价
学术地位
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具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之一,新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
其思想史研究开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新范式。
争议与批评
部分学者认为他对中国传统政治的批判过于激烈;
其融合民主与儒学的尝试被质疑可行性。
影响
对港台及海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弟子遍布学界;
著作成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轶事与名言
轶事
熊十力曾训诫他:“读书要先看其大处,不要被琐碎知识困住”,促成其学术转向。
晚年仍坚持每日写作,病中完成《中国经学史的基础》。
名言
“中国文化的精神,乃在教人如何‘做人’。”
“知识分子应当是时代的眼睛与良心。”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