歹势
基本释义

歹势(拼音:dǎi shì)是闽南语中的常用词汇,主要流行于福建、台湾及东南亚闽南语使用区。
字面意思:由“歹”(不好、坏)和“势”(情势、样子)组成,直译为“不好的情势”或“糟糕的状态”。
引申义:常用于表达歉意或尴尬,类似普通话的“不好意思”“抱歉”或“对不起”。
用法与语境
道歉用语:
例:不小心撞到人时说“歹势啦!”,表示“不好意思!”
自嘲或谦逊:
例:被夸奖时回应“歹势啦,无啥啦”(不好意思,没什么),表示谦虚。
描述困境:
例:“今仔日真歹势”(今天真倒霉),形容处境不顺。
地域与文化特色
闽台地区常用:
在台湾闽南语中,“歹势”使用频率极高,兼具口语化和情感色彩。
与普通话差异:
普通话的“不好意思”更中性,而“歹势”情感更强烈,有时带方言幽默感。
其他相关表达
近义词:
“失礼”(更正式道歉)、“拍谢”(台湾闽南语,同“歹势”)。
反义词:
“好势”(顺利、妥当)。
延伸知识
语言演变:部分年轻人将“歹势”融入普通话对话,体现方言活力。
文化场景:常见于闽南语影视剧、歌曲中,如台湾乡土剧或闽南语流行音乐。
如需更详细的语言学分析或例句,可进一步查阅闽南语研究资料。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