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断章取义(汉语成语)

目录

断章取义(汉语成语)百科知识

断章取义(汉语成语)断章取义(汉语成语)

成语释义

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整体内容,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歪曲原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该成语多用于批评他人片面理解或故意曲解原文的行为。

成语出处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原指春秋时期诸侯外交中引用《诗经》时截取片段以表达己意,后演变为贬义,强调片面曲解。

成语语法

  • 词性:动词性成语,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 结构:连动式(“断章”与“取义”为连续动作)。

  • 近义词:望文生义、以偏概全、穿凿附会。

  • 反义词:实事求是、融会贯通、原原本本。

成语用法示例

  1. 批评曲解

    • “他的反驳完全是断章取义,忽略了原文的上下文。”

  2. 学术警示

    • “研究文献需避免断章取义,否则会导致结论错误。”

成语辨析

  • 与“望文生义”区别

    • “断章取义”强调故意截取片段曲解,而“望文生义”侧重因字面误解原意。

  • 与“以偏概全”区别

    • 前者针对文本片段,后者泛指用局部代表整体。

社会影响与应用

  • 媒体报道:常见于片面引用言论引发争议的案例。

  • 学术领域:强调引用文献需完整,避免误导性结论。

  • 日常交流:提醒沟通时注意语境,防止误解。

相关典故

《孟子·万章下》中批评“断章取义”行为,强调理解经典需结合背景。宋代朱熹亦在《朱子语类》中警示读书不可“割裂上下文”。

现代延伸

  • 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中截取言论片段的现象加剧了“断章取义”的滥用。

  • 法律意义:司法文书中若断章取义引用证据,可能影响判决公正性。

总结

“断章取义”从最初中性用法演变为贬义,反映了语言使用中对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重视。正确理解该成语有助于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文案    下一篇 明火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