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大明咒
基本概述

六字大明咒(梵文:ॐ मणि पद्मे हूँ,Oṃ Maṇi Padme Hūṃ),又称六字真言或观音心咒,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咒语之一,源自梵文,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其汉语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吽”,在藏传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咒语释义
梵文与藏文
梵文:ॐ(Oṃ)代表宇宙本源;मणि(Maṇi)意为“珍宝”;पद्मे(Padme)意为“莲花”;हूँ(Hūṃ)象征觉悟。
藏文:ཨོཾ་མ་ཎི་པ་དྨེ་ཧཱུྃ(Om Ma Ni Pad Me Hum)。
逐字含义(据佛教经典):
唵(Oṃ):象征清净身、口、意三业。
嘛呢(Maṇi):意为“如意宝”,代表菩提心。
叭咪(Padme):意为“莲花”,喻智慧与纯净。
吽(Hūṃ):表成就、觉悟,破除烦恼。
整体意义:
咒语寓意“皈依莲花上的摩尼宝珠”,象征通过慈悲(莲花)与智慧(宝珠)达到解脱。
宗教地位与作用
核心经典
出自《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佛陀称此咒为“一切福德智慧之源”。
功德利益
持诵者可消除业障、积累福德,获得观音菩萨加持,最终解脱轮回。
藏传佛教认为,反复念诵可净化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苦。
修行应用
常用于冥想、转经轮、刻石(如玛尼堆)、悬挂经幡等,是藏区最普及的修行方式之一。
文化影响
藏族生活
藏民日常口中常念,刻于寺庙、山崖、法器上,成为信仰标志。
艺术表现
出现在唐卡、壁画、雕塑中,常与观音形象结合。
传播与变体
汉传佛教、蒙古佛教等均有传承,音译略有差异(如“唵么抳钵讷铭吽”)。
相关争议与考据
发音差异
因语言演变,藏语发音与梵文原音存在差别,但佛教认为“心诚为要”。
历史渊源
学者推测其可能早于佛教,源自印度婆罗门教咒语,后被佛教吸收并赋予新义。
现代应用
心理疗愈
部分冥想体系借用此咒帮助专注与减压。
流行文化
出现在影视、音乐作品中,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