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目录

基本信息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中文名:邻苯甲酰磺酰亚胺
英文名:o-Benzoic sulfimide
别名:糖精(Saccharin)、糖精钠(常用形式)
化学式:C₇H₅NO₃S
分子量:183.18 g/mol
CAS号:81-07-2


化学结构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由以下结构组成:

  • 苯环与磺酰基(—SO₂—)和亚胺基(—NH—)结合。

  • 羰基(—CO—)位于邻位,形成环状结构。

结构式:

复制
下载
   O
  ║  
C₆H₄—SO₂—NH

物理性质

  1.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2. 熔点:228~230℃(分解)。

  3. 溶解度

    • 微溶于水(约0.2% at 20℃),易溶于碱性溶液(如糖精钠)。

    • 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4. 甜度:约为蔗糖的300~500倍,但后味微苦。


历史与发现

  • 1879年:由美国化学家Ira RemsenConstantin Fahlberg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煤焦油衍生物时意外发现。

  • 20世纪初:作为糖替代品广泛使用,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糖短缺而普及。


制备方法

工业制备主要通过Remsen-Fahlberg工艺

  1. 甲苯与氯磺酸反应生成邻甲苯磺酰氯。

  2. 氨化处理得到邻甲苯磺酰胺。

  3. 氧化邻甲苯磺酰胺生成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糖精)。


应用领域

  1. 食品添加剂

    • 作为无热量甜味剂用于饮料、口香糖、烘焙食品等(需以糖精钠形式使用)。

  2. 医药工业

    • 用于掩盖药物苦味,如牙膏、药品糖衣。

  3. 其他用途

    • 电镀工业中的光亮剂,农药中间体等。


安全性争议

  1. 致癌性质疑

    • 1970年代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糖精可能导致大鼠膀胱癌,但后续研究未在人体中证实。

  2. 国际态度

    • WHO: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5 mg/kg体重。

    • 美国FDA:1991年撤销致癌警告,但仍需标注“可能致癌”警示。

    • 中国:允许限量使用(GB 2760-2014)。


代谢与排泄

  • 不代谢:人体不分解糖精,直接经尿液排出,故无热量。

  • 快速排泄:摄入后24小时内约90%通过肾脏排出。


相关化合物

  1. 糖精钠(C₇H₄NNaO₃S):更易溶于水,常用作食品添加剂。

  2. 其他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与糖精复配可改善口感。


注意事项

  • 使用限制:部分国家规定食品中最大添加量(如中国为0.15 g/kg)。

  • 敏感人群:少数人可能过敏,需避免摄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速录    下一篇 采保费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