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人物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又作三宝),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区)人,明朝杰出的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因在靖难之役中立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他七次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开创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航程最远的航海壮举,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出身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幼年遭明军俘虏后入宫为宦官,后随燕王朱棣起兵,因军事才能受赏识。
1404年因战功获赐“郑”姓,升任内官监太监,成为朱棣心腹。
七下西洋(1405-1433年)
目的:宣扬国威、发展朝贡贸易、寻找建文帝下落(一说)。
船队规模:每次船只200余艘,船员2.7万余人,宝船最大者长44丈(约137米)。
航程:抵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及东非30余国,如爪哇、古里(印度)、忽鲁谟斯(伊朗)、木骨都束(索马里)等。
晚年与逝世
最后一次航行归国后不久病逝,葬于南京牛首山(衣冠冢)。
航海成就
技术突破
使用罗盘、天文导航、《郑和航海图》等先进技术,船队配备完善的医疗、翻译和贸易体系。
外交贡献
带回国外的香料、珍宝、动植物(如长颈鹿),输出丝绸、瓷器,建立朝贡关系。
调解东南亚国家矛盾(如暹罗与满剌加冲突),树立明朝和平外交形象。
世界影响
比欧洲大航海早近一个世纪,航程远达非洲东海岸,被后世誉为“东方哥伦布”。
身份与争议
宦官身份的特殊性
作为宦官却执掌军事与外交大权,反映明成祖对其能力的极度信任。
航海目的争议
学界对其动机有“政治宣扬”“经济贸易”“寻找建文帝”等多种解读。
宗教背景
兼通伊斯兰教、佛教(曾受菩萨戒),航海期间参拜泉州清真寺、斯里兰卡佛寺等。
历史评价与纪念
古代文献
《明史》称其“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但也批评耗费巨大。
现代意义
被视为中国和平外交的象征,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常追溯其精神。
纪念活动
中国将7月11日(首航日)定为“航海日”,南京、马六甲等地建有郑和纪念馆。
延伸知识
宝船争议:部分学者质疑44丈宝船的真实性,认为明代技术难以建造。
后裔情况:其兄马文铭后代在云南延续,部分移居泰国。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迈克尔·乔丹 下一篇 严复(近代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