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达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   
[0]

计提

目录

计提的定义

计提计提

计提是会计处理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企业对尚未实际发生但属于本期的费用或收入进行预先估算并计入当期损益的行为。其核心目的是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确保财务报表能真实反映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计提的主要类型

  1. 费用类计提

    • 资产减值准备: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

    • 应付职工薪酬:如工资、奖金、社保等尚未支付但需当期确认的费用。

    • 税费计提: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按税法规定预先计算。

    • 折旧与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分期确认的费用。

  2. 收入类计提

    • 按完工进度确认的劳务收入(如建筑施工行业)。

    • 长期合同下的分期收入确认。


计提的会计处理原则

  1. 权责发生制:以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时间为确认标准,而非现金收付时间。

  2. 配比原则:费用应与相关收入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

  3. 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提前预估(如资产减值)。


计提的具体操作流程

  1. 确定计提项目:根据业务类型选择需计提的费用或收入科目。

  2. 计算计提金额

    • 按法规比例(如社保、税费)。

    • 按实际发生情况估算(如坏账准备按账龄分析法)。

  3. 会计分录

    • 费用计提: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负债类科目(如“应付职工薪酬”)。

    • 收入计提:借记资产类科目(如“应收账款”),贷记收入科目。

  4. 后续调整:实际支付或收到款项时冲销计提科目。


计提的意义与作用

  1. 财务真实性:避免利润虚增或虚减,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2. 税务合规:满足税法对费用确认时间的要求(如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3. 风险防控:通过减值准备等计提降低潜在损失对财务报表的冲击。


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1. 过度计提或计提不足:可能导致利润操纵,需遵循会计准则。

  2. 计提依据不充分:如坏账准备需有合理的账龄分析或债务方风险评估。

  3. 跨期调整:若实际金额与计提差异较大,需在下一期进行修正。


相关法规依据

  1.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9号(职工薪酬)等。

  2. 《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中对费用税前扣除的规定。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角色扮演游戏    下一篇 资本主义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