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
定义与基本概念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通过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如Na⁺、Cl⁻、H⁺、OH⁻等),从而形成电流通路。
关键特性:必须具有离子键或强极性共价键,能够解离出带电粒子。
非电解质:如蔗糖、酒精等,无法电离出离子,因此不导电。
分类
根据电离程度和状态,电解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强电解质
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导电能力强。
例子:强酸(HCl、H₂SO₄)、强碱(NaOH、KOH)、大部分盐(NaCl、KNO₃)。
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导电能力较弱。
例子:弱酸(CH₃COOH、H₂CO₃)、弱碱(NH₃·H₂O)、水(H₂O)。
按存在状态分类
液态电解质:如熔融状态的NaCl。
固态电解质:某些陶瓷或高分子材料(用于固态电池)。
电离过程
电解质溶解或熔融时,化学键断裂形成离子:
电离方程式示例:
强电解质:NaCl → Na⁺ + Cl⁻
弱电解质:CH₃COOH ⇌ CH₃COO⁻ + H⁺
影响因素:温度、溶剂极性、电解质本身性质。
应用领域
电池与储能
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如LiPF₄溶解于有机溶剂)。
燃料电池中的质子交换膜(如Nafion膜)。
生物医学
人体体液中的Na⁺、K⁺、Ca²⁺等维持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
医用电解质补充液(如口服补液盐)。
工业化学
电镀、电解冶炼(如电解铝)。
化学传感器中的电解质薄膜。
常见误区
电解质≠导体: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电解质导电靠离子。
并非所有盐都是强电解质:少数盐(如醋酸铅)因络合物形成表现为弱电解质。
相关扩展
超导体:某些电解质在极端条件下可能表现出超导性。
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电位差与电解质离子浓度梯度密切相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