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
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制改革,对三国历史格局影响深远。
生平经历
1. 早年时期
出身背景:出身官宦世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
青年事迹:20岁举孝廉入仕,任洛阳北部尉时执法严明。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
2. 割据北方
陈留起兵(189年):散家财募兵讨伐董卓。
兖州立业: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青州兵”。
挟天子以令诸侯(196年):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取得政治优势。
3. 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远征乌桓(207年):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中原。
4. 晚年与逝世
赤壁之战(208年):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三国鼎立。
晋位魏王(216年):权倾朝野,但未称帝。220年病逝于洛阳,谥号“武王”。
政治军事成就
政治制度
推行“唯才是举”,打破世族垄断选官。
实行屯田制,恢复战乱后经济。
军事贡献
注《孙子兵法》,提出“兵无常形”战术思想。
创立“虎豹骑”精锐部队。
文学与艺术
文学成就
建安文学领袖: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风格慷慨悲凉。
与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书法:擅草书,唐代张怀瓘评其书法“雄逸绝伦”。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三国志》称其“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毛泽东评价:“懂得用人,重视农业生产。”
争议评价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为“奸雄”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等言论存疑。
镇压黄巾军、徐州屠城等事件受后世批评。
家族与后嗣
配偶:丁夫人、卞夫人(曹丕生母)等。
子女:
曹丕(魏文帝)、曹植(文学家)、曹彰(武将)、曹冲(神童)。
家族影响:谯县曹氏成为魏晋南北朝重要士族。
轶事典故
望梅止渴:行军途中以虚构梅林激励士兵。
割发代首:自惩违反军纪,彰显法治精神。
分香卖履:临终遗嘱体现务实性格。
纪念与文化遗产
墓葬: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曹操高陵”(2009年考古确认)。
影视形象:鲍国安、陈建斌等多版经典演绎。
文化影响:京剧“白脸曹操”象征权术,游戏《三国杀》等广泛传播。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朱自清 下一篇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